香港叮噹迷翻譯正名運動簡史 (1973 - 2024)
前言
《叮噹/多啦A夢》引入香港半世紀,角色和法寶譯名到今天已有一套穩固的系統跟隨,成果乃由各代叮噹迷、以及負責漫畫、電視動畫和電影版各位同儕共同努力得來。本文志在闡明正名運動以及翻譯系統的形成與發展,立此為記。
1970 至 1990 年代 漫畫、動畫分庭抗禮
《ドラえもん》1973年由《兒童樂園》引入,「叮噹」由時任社長張浚華起名,後來到 1982 年動畫版於無綫電視 (TVB) 啟播,叮噹、大雄、靜宜 (靜兒) 、技安和阿福 (牙擦仔) 的主角名稱變得更深入民心。而漫畫版 80 年代由海豹叢書出版,之後 1992 年由玉郎圖書 (即後來的文化傳信) 出版正規單行本系列,及後有大長篇,相關叢書亦由安樂文潮等相繼發行。
然而,除了若干常見譯法通用於各社(例如「法寶」),漫畫、電視動畫和劇場版電影的譯法都不盡相同,但各社在其版本內維持相當程度的一致性,故未致於造成傳意問題。
去到 90 年代末期,畢竟當時法寶總共的數量已逼近二千件,系列發展源遠流長,角色人物眾多,在未有一個共用的資料庫的時候,翻譯質素很容易受到人事變更、出版社更換等因素所影響。
2000 年代初 劣譯問題湧現
「叮噹」於 1999 年尾全面改譯「多啦A夢」,但只牽涉主角名稱的改動。同一時期,另一出版社香港青文開始接力出版第 18 卷以後的大長篇,並在當代暢銷的漫畫雜誌《快樂龍》連載大長篇漫畫。香港青文出版的書目非常多,涵蓋學習系列、外傳及百科書籍,雖然豐富了香港讀者童年和讀物的選擇,然而翻譯和校對的質素經常為人詬病。
其中,2003年由該社出版的《多啦A夢完全大百科》,當中列出的短篇、角色和法寶名稱很多時無法與文化傳信單行本或歷紹行的粵語配音劇場版等的既有譯法銜接,也出現嚴重誤譯,例如將 1991 年電影的劇目《ドラビアンナイト》(Dorabian Nights,意思為叮噹版的天方夜譚)譯為「阿拉伯劍士」,令此百科叢書的價值大打折扣。另外,本來由正文社在《CO-CO!》上連載的漫畫「多啦A夢族」(ザ★ドラえもんズ)改由香港青文出版單行本後角色名稱都出現變異,例如將代表阿拉伯世界的「多啦默德」音譯為「多啦梅度」。若然普羅讀者都以此為本,定會構成混亂,甚至洗刷原有歷史和印記。
那時亦是個人網站林立的年代,當代叮噹迷間有志者 超級叮噹迷 及 Keith (人稱「袁兄」)於其網站一直有整理錯譯或證清資料謬誤之處,更有專題介紹,吸引了不少叮噹迷關注和深入討論,可說是後來正名運動及學術圈成型的種子。
2007 年 翻譯正名行動萌芽
2007 年 1 月的大規模關站事件是一場悲劇,但沒有斬斷叮噹迷之間的紐帶。反而,香港的叮噹迷開始更集中於 野味大雄 所設網站叮噹小城的討論區。除了香港,此處更有亞洲各地的叮噹迷來聚腳。透過叮噹迷之間的聯繫和知識分享,學術交流氣氛亦愈見濃厚,不亞於日本的叮噹迷圈子。
時至同年 7 月,討論區第二把交椅總板主的叮噹迷學者 白銀劍士 發起「叮噹故事及人物正名大行動」。由於當時香港青文部份多啦A夢叢書劣譯情況持續,例如彩色電影版及多啦A夢族角色名稱未有採用既有譯名並且使用非香港慣常譯法等問題,經資深叮噹迷 Keith 等的協助下,白銀劍士 建立了整理譯名的方向。這個行動歸納先代有志者叮噹迷留下來的珍貴資料,希望阻止重要資訊因封網而流失,確保往後叮噹迷和讀者能夠認識和使用意思準確且沿用已久的香港譯名,也就是所謂的正名和正確譯法。
同年有一個突破性的發展,就是時任無綫電視 (TVB) 負責新一輯《多啦A夢》電視動畫的配音導演 聰聰21 亦開始跟叮噹小城的資深叮噹迷諮詢法寶的正確譯名。聰聰21 本身對叮噹都有濃厚興趣,亦深知正名的重要,故此希望採用叮噹迷間早已有共識的譯名,使整個翻譯製作能夠至臻善美。 如此一來,亦逐漸確立了叮噹小城作為香港《叮噹/多啦A夢》電視動畫版翻譯的協力角色。
2008 年 大長篇譯名整理
為推廣譯名統合,兩位有志者叮噹迷學者:白銀劍士、Kuru 率先開始大長篇的正名行動。當時更邀請了先代叮噹迷 成天 協助,同時更有邀請台灣的叮噹迷參與,希望整理後的成果亦能有助完善當地的叮噹翻譯。這次行動主要分析大長篇漫畫、各社發行的粵語配音「叮噹劇場版」和「電影多啦A夢」出現的角色、事物和法寶,逐一統計、分析和歸納,亦成為後來叮噹迷研究的根基。雖然香港與台灣兩地都用正體中文字作為書寫文字,但是在口語、發音、語文和文化背景上卻是相差甚遠。這次的整合分析的結論是,為了照顧香港和台灣各自的觀眾及其福祉,在揀選正名時,除考慮原文的意思外,亦須考慮香港和台灣兩地各自的語境,故此兩地會甄定各自的正確譯名,並做到求同存異,反映《叮噹/多啦A夢》於各地的本地歷史脈絡。
2009 年 水田版開播 翻譯監修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