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消息、最深入的探討、最有價值的話題、最資深的多啦迷、最多原創作品、最具氣氛的討論區就是這裡! 歡迎來到多啦A夢綜合討論天地!
多啦A夢小知識: 隱形保鏢

[轉載]後壟斷時代的香港電視文化矛盾

大家可在這裡發表在網上看見的好文章

[轉載]後壟斷時代的香港電視文化矛盾

未閱讀文章 #1樓, 由 野味大雄 » 2009-08-23, 週日 8:54 AM , 繁簡轉換:  

文章連結: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 ... 630/1.html

周日話題﹕後壟斷時代的香港電視文化矛盾
2009-08-23

【明報專訊】評論界早有「電視已死」之說,認為電視已喪失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造大眾文化、建構港人身分的光環,

在新興媒體對比下,更是沉悶乏味,可有可無。但歷史發展往往出人意表,九七回歸後,經過政府屢次失誤,市民愈見失望及憤怒,而中央政府不時對香港新聞媒體施壓,亦觸動市民捍衛新聞自由的意識。

近十年的政治及社會矛盾,意外地加速了本地公民社會的成長,

並發展出爭取普選、抗議官商勾結、支持保育,以及可持續發展等不同戰線。

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電視不只「未死」,更有迹象轉化為另一個新生的文化戰場,

而這個戰場,有兩個難以化解的矛盾。


電視的「新聞自由」戰場
矛盾一,是電視新聞一方面日趨「和諧」,但另一方面,卻慢慢變成市民心中非常重要的新聞自由寒暑表。

獨大的無綫向來是報道公共事務的典範,一直佔主導市場地位,獲市民及業界認同。無綫新聞的排位,甚至會左右亞視新聞及翌日報紙的要聞。「八九學運」時,無綫動用大量資源,差不多廿四小時直播北京情况,深受市民大眾讚賞。時移勢易,基於政治考慮及「商業」決定,現在每年「六四燭光晚會」成為次等新聞,而近日晚間新聞更加入不少軟性資訊,淡化社會衝突的報道,與昔日反差甚大。至於亞視,一九九四年停播節目《龍門陣》及有關「六四」的紀錄片,很多人仍然記憶猶新。

「電視已死」之說,未能幫助理解近日市民對電視新聞日趨「和諧」的反應。無可否認,近年港人品味漸趨多元,電視已失去建構港人共同意識的力量;但在民主意識日強的新時代,聯繫港人意識的媒體,卻漸由新聞取代。儘管本地數百萬市民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收看電視新聞、又或者閱讀相同報章,但不同的新聞媒體,每日總會報道相似的議題。這些議題,便成為建立共同意識的基礎。電視劇偶爾能夠製造大眾話題(如柴九、Laughing 哥),但市民更多談論的,始終是曾蔭權(相關)、普選、雷曼、H1N1、正生及領匯。

在此情景下,電視新聞——尤其是無綫新聞——的象徵意義將比報章來得重要。這關乎兩個原因﹕首先,雖然每天只有約三成半市民收看無綫晚間的兩段新聞報道,但其實免費電視已有近一百巴仙的滲透率,即使市民沒有天天收看無綫新聞,總會間中收看。可以說,無綫新聞比任何報章擁有更多來自不同背景和政治立場的「讀者」。要滿足不同觀眾,就要貫徹新聞專業精神,對不同議題都要平衡報道,但現今無綫新聞卻似乎與此理想愈來愈有偏差;就連早前無綫新聞部員工羅恩惠也站出來,分析無綫新聞的「政治轉型」。

其次,更重要的是,多數人可以接受報紙有立場,閱讀與否是讀者的自由,但他們卻期待電視新聞報道比報章更平衡、更能實踐新聞專業精神。在民主訴求及民權意識增強的今天,電視仍是最普及的媒體,故電視新聞能否成為一個不偏不倚的對話平台,有效促進市民、政府、商界及中央之間的溝通,將愈來愈受關注。在此情况下,無綫雖因獨大而獲得龐大商業利益,但其日漸「和諧」的新聞卻又因為其獨大地位而成為眾矢之的。亞視新聞雖然收視較低,但仍是「廣播」新聞,故亦不能獨善其身。近日有關CCTVB、CCATV及「無綫新聞,是是旦旦」的言論,顯示市民對新聞期望有提昇,可見電視不但未死,其重要性反而有增無減。

「是旦男」事件後,有網民表示,只有少數偏激分子不滿電視新聞;八月十三日無綫晚間新聞亦公布最新調查數字,強調無綫新聞公信力有7.30分(10分為滿分),比整體媒體的公信力要高。無綫新聞此舉,應是想透過調查指出「是旦男」只屬少數,而無綫新聞仍受廣泛支持。

無可否認,過去多年的新聞公信力調查,都顯示無綫新聞得分頗高;但若把近年的幾個大型調查一併閱讀,會呈現更複雜的圖像﹕兩年前港大調查顯示,有近半數人認為傳媒有自我審查,逾六成人更認為傳媒批評中央政府時有顧忌;○三年中大調查則顯示,不足一半受訪者認同傳媒能有效反映民意,但另外逾兩成人認為傳媒不能反映民意,三成人認為傳媒表現普通;同年調查亦顯示,參與「七一遊行」的人,政治意識較強,教育背景較高,當中很多更是閱讀《蘋果日報》,這群人對電視新聞的評估,極可能和其它市民不同。

這樣看來,市民「普遍」認同無綫新聞之外,還帶着不少疑慮及矛盾。這些疑慮及矛盾,應是近日討伐電視新聞的動力。二十多年來,各新聞機構的公信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升跌,意味着市民對新聞的觀感是會隨社會事件而變化。這股動力,不可忽視。



電視娛樂的道德戰場

日漸壯大的公民社會,不止令電視新聞成為戰場,它挑起的戰線還延伸至電視的娛樂性節目;這條戰線比新聞更長,其焦點由新聞的硬政治,轉為整個「電視娛樂論述場」的軟道德;而這戰線的根源,是道德愈見保守僵化的電視娛樂。

自八十年代中起有幾個重大變化,令電視娛樂節目日趨保守﹕(一)節目守則的條文愈來愈嚴厲;(二)八七年成立廣播投訴機制,投訴個案急升;(三)電視觀眾中年化及長者化,再加上出生率下降,保護兒童青年的意識日益壯大;(四)回歸後,政治題材更見敏感;(五)電視強勢不再,在欠缺經費和創作空間下,創作人想經營另類意識亦見乏力。

在這些因素下,整個「電視論述場」都漸趨保守,其特徵是美化傳統價值,以及弱勢人士論述的系統缺席。是故電視愈來愈像一個脫離現實的畸型潔淨世界。這個世界,很少粗口(《秋天的童話》的粗口被刪掉)、家好月圓(《翡翠戀曲》中妻子因丈夫有外遇自殺,被指鼓吹婚外情)、權威不可侵犯(港姐說教書枯燥被指侮辱老師)、男同性戀是Camp(《男親女愛》的「乸」型蔣志光被接受,探討同性戀的《鏗鏘集》就被廣管局發出強烈勸喻)、性是洪水猛獸(廣告把安全套當成氣球玩,被指宣揚隨便的性愛)、不能太悲情(Laughing哥復活了!)。

回望七十年代,電視劇如《變色龍》甫開場便以港英政府清拆木屋作背景,寫實劇如《七女性》或《北斗星》等亦題材大膽;時至九七前後,還有《大時代》般含政治隱喻的電視作品。反觀今天,電視劇潔淨非常,政治社會背景常被淡化,弱勢群眾亦往往遭邊緣化,當中沒有菲傭、露宿者或示威者,鮮見低下層工人,最常見是中產、商人、律師、醫生及警察。如果七十年代的電視劇還能呈現當年市民生活的一鱗半爪,今天的電視劇卻充斥着被潔淨化的歷史與群眾。至於近年流行的遊戲節目,娛樂性高,卻跟呈現群眾生活沾不上邊。

本來有關辦公室及專業人士的電視劇,可以較集中描述這些社群的現實生活及掙扎,但為顧及「一般觀眾」,不少電視創作人都要無奈地插入大量愛情、商場鬥爭、甚至家族恩怨的情節,是故我們有《妙手仁心》,卻欠缺專注探討醫療制度的日劇《白色巨塔》。電視台有時會播放「出位」日劇,如狠評社會歧視未成年媽媽的《十四歲媽媽》及反思教育制度的《女王的教室》,但這類節目數量少,為了避免過多投訴,只能放在「冷門」時間播放,任其論述被邊緣化。

電視道德力量之巨大,還延伸至流行音樂及明星。當年在慈善節目中,劉德華及梁漢文爆出「杏加橙」及「唔好咁×嘈」、陳奕迅穿上寫上「Masturbating is not a crime」的T恤,事後都要道歉或被雪藏。數年前狠批建制的樂隊LMF,就從來未亮相無綫;「網照事件」後,陳冠希為「不能成為年輕人榜樣」道歉,鍾欣桐要處於半休狀態,其實就是在這「電視——音樂——道德」三連體下的扭曲反應。關於這宗事件涉及的「玉女迷思」,商營電視節目就從未討論。

在日趨多元的香港社會,這個「電視——音樂——道德」的三連體,愈來愈被觀眾離棄,甚至引發連串矛盾。回望個別電視節目的平均收視率,已由七十年代的六至七成,下降至近年的兩至三成。多年來,不少觀眾寧可上網、讀雜誌、看DVD或收費電視,也不看免費電視,而這亦是「電視已死」一說之由來。八卦雜誌在香港異常蓬勃原因之一,正是它們能撕破電視披上的保守外衣,揭露「健康」名人在電視背後的真面目。

捨棄電視,轉用其他媒體,是較被動的抗議。但近年來,某些報章、評論界甚至部分市民,卻開始主動反擊電視的保守勢力。近年網上出現一股風潮,不時討論道德審查下的電視節目,範圍由《鐵達尼號》到《多啦A夢》,當中更有人主動使用投訴機制作「反投訴」。某些廣管局的保守決定,更激發起廣泛的反抗。如兩年前廣管局要求無綫刪掉《秋天的童話》戲中部分粗口,就引來網民騷動、新聞高調報道,以及導演張婉婷駁斥;廣管局裁定港台的《同志.戀人》偏袒同性戀,更演變成官司。最近網民成立「CCTVB霸權研究區」,將電視品味進一步政治化,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難以想像的事情。可以想像,只要前述的電視運作條件不變,圍繞電視的道德戰爭將不會消失,甚至會更激烈。



擁抱多元電視重生

上述談論的電視新聞與娛樂道德戰場方興未艾,「電視已死」之說需要修正。回歸前,對於沉悶電視,觀眾多消極抗衡,轉用較專門的媒體,鮮有表現集體不滿。當時亦開始流行「分眾論」,認為香港人各自開始根據個人品味,選擇不同專門媒體,實行各取所需;電視,將不再受關注。

隨着香港民主意識上升,觀眾對電視的期望,卻出現了逆轉的迹象——雖然不少市民愛用新媒體,但與此同時,他們亦開始期待有一個新形式的「大眾電視」。新模式的電視,不是要像四十年前那樣為香港人創造大眾品味和文化;相反,它要擁抱多元,為市民大眾呈現香港多元化的政治及道德面貌,從而促進不同團體互相理解及對話。要達到這個目的,電視新聞要平衡公正,娛樂及資訊節目的道德版圖亦要多元和貼近現實。這種電視模式,在英國及一些歐洲國家早已採用,亦甚為成功,但對獨大而承受着政治、規管、市場壓力的無綫而言,將會是個「不可能的任務」。要化解當今電視文化戰場的矛盾,電視制度不能不改革;下一步,不是改不改,而是怎樣改。更多人關心的,將不再是電視是否死亡,而是如何令電視輪迴重生,再現新活力。

文 張志偉
編輯 曾祥泰
  • 1
  • 0
  • +3
    超級好文。
    2009-08-23, 週日 12:02 PM keithyuen
感謝大家7年來對叮噹小城的支持~希望小城能為你帶來美好的回憶
大雄的筆記本又來了0.0 http://blog.doracity.com
頭像
野味大雄
叮噹小城守護神 [最高榮譽]
叮噹小城守護神 [最高榮譽]
 
文章: 9858
註冊時間: 2003-12-05, 週五 4:27 PM
性別: 男
來自: 香港寶地上
稱號: 10歲打倒石石的
花名: 可愛的大雄
最愛: XBOX, 聊天, 看多啦A夢
狀態: 玩樂中
聲望值: 362
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

Re: [轉載]後壟斷時代的香港電視文化矛盾

未閱讀文章 #2樓, 由 keithyuen » 2009-08-23, 週日 12:30 PM , 繁簡轉換:  

文章連結:
絕佳好文。
免去過於艱深的專門詞彙, 深入淺出論及香港電視及文化認同。

另外作為叮噹迷, 最意想不到的是, 筆者連 "多啦A夢" 方面(糊椒粉變神奇粉)也有留意, 更列舉為道德審查例子, 而不是廣管局說的"翻譯問題"。

  • 0
  • 0
Keith Yuen
第二世代叮噹迷

其實《奇蹟之島》是否合格呢?
viewtopic.php?f=1&t=16363&start=100#p132674
電影先還是漫畫先? - 藤子逝世後叮噹製作模式解說 -
viewtopic.php?f=5&p=127170#p127170
《人魚大海戰》懷舊失敗 本末倒置
見叮噹小報第4期
再見叮噹2009 - 炒冷飯未必唔好
viewtopic.php?f=3&p=117541#p117541


前多啦a網 及 多啦A夢新聞網 網主
http://keithyuen.dorafans.com
http://news.dorafans.com
頭像
keithyuen
叮噹小城超級高層[榮譽]
叮噹小城超級高層[榮譽]
 
文章: 1653
註冊時間: 2004-09-14, 週二 5:28 PM
性別: 秘密
聲望值: 335
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多啦神人

Re: [轉載]後壟斷時代的香港電視文化矛盾

未閱讀文章 #3樓, 由 Tony Li » 2009-08-24, 週一 8:30 PM , 繁簡轉換:  

文章連結:
也許是小弟年紀小,沒經歷那麼多,再加上平時也沒怎留意這方面的事,這篇文章有些地方看起來其實也有點深奧呢-3-"
舉出的例子,其實很多我也不了解......0.0"

不過的確也是篇好文章。
特別有同感的是《電視娛樂的道德戰場》,能從多方面指出現時的問題呢。

大家有空也不妨看看吧-3-

  • 0
  • 0
隱藏訊息: 你必須是會員, 及已經發表最少 50 篇文章才能看見。

多啦A夢音樂廳
頭像
Tony Li
叮噹小城神之使者[超級榮譽]
叮噹小城神之使者[超級榮譽]
 
文章: 4232
註冊時間: 2005-06-26, 週日 4:37 PM
性別: 男
來自: 香港
稱號: 路人
花名: (我怎曉得你們= =)
最愛: (尚在研究)
狀態: 潛水中
聲望值: 134
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高望重


回到 ●網路文學●

誰在線上

註冊會員: Baidu [SPIDER], Bing [Bot], Google [Bot]

cron